强迫症(OCD)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神经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2%至3%,估计是世界上第十大致残原因。强迫症患者经历反复的、侵入性的想法(强迫)和/或重复的、定型的行为(强迫),这些行为每天持续至少一小时,并严重干扰个体的正常功能水平。侵入性强迫症的想法会引起明显的焦虑,患者通常将他们的强迫描述为减少或消除这些令人不安的想法的努力。为应对痴迷而实施的强迫行为包括过度洗手、仪式化洗澡或梳洗、检查行为、精神仪式、需要重复活动、重读文本、囤积行为和迷信行为。尽管强迫症中的侵入性思维通常被描述为自我张力障碍,但许多人仍在努力确定他们的耗时行为是否过度。
强迫症第一阶段,
当某一想法、观念、事物或情境与自身的焦虑、痛苦或恐惧同时出现时,这些想法、观念、事物或情境就与自身的焦虑、痛苦或恐惧联系在一起了,通过条件反射,这些想法、观念、事物或情境就具备了使人焦虑、痛苦或恐惧的能力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人类刚刚产生之初的时候,正因为焦虑,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和和发展。 所以,焦虑和恐惧不同,当它产生时,人们往往说不清自己焦虑的是什么。。当这些想法、观念、事物或情境具有闯入性,就是不可预知的无法控制的闯入我们的大脑时,就形成了强迫思维。
强迫症第二阶段,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痛苦或恐惧回避和逃避行为就产生了,而且如果回避和逃避行为成功的缓解了这种焦虑、痛苦和恐惧,这些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一直保持下来。如上面所说,强迫思维往往具有闯入性质,所以很多引发强迫思维的情境难以真正回避,这时就会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比如仪式行为,来缓解焦虑、痛苦或恐惧,这些仪式行为也因为能够暂时缓解焦虑、痛苦或恐惧而持续存在,我们就会认为这些仪式行为是缓解焦虑、痛苦或恐惧的唯一的有效方法。最终形成强迫行为。中性和令人厌恶的刺激成对联结,就会产生一种促进防御行为的焦虑驱力;反过来,防御行为会通过减少条件性厌恶性刺激引起的焦虑而得到加强。为了消除防御行为,有必要彻底消除其潜在的焦虑。
在实施了强迫行为之后虽然焦虑、痛苦或恐惧得到暂时缓解,但我们马上就会后悔与自责,这使焦虑、痛苦或恐惧再次提高。由于后悔和自责,在下一次要实施强迫行为之前,我们就会极力控制和阻止,但最终失败还是实施了强迫行为,就再次陷入了后悔与自责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激烈的内心冲突就是强迫症朋友的最大痛苦来源。
作为一种轻型的精神疾病,强迫症的治疗是应该偏重于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呢?强迫症的治疗一般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互配合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的生理机制来达到治疗的效果,目前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还是抑郁药中对5-HT有强作用的药物,包括百优解、赛乐特、氯丙咪嗪等。而心理治疗,则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来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认知,逐步减少强迫行为。
观察学习假设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
因为情绪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因素,并且实验过程中动物无法向人类“描述”它们的真实情绪,所以情绪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和问题。目前对于情绪研究最多的是恐惧,恐惧可以进一步延伸为焦虑。与恐惧和焦虑相关的脑区有很多,其中BNST和杏仁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的研究认为BNST与焦虑行为更加相关,而杏仁核则与恐惧行为关系更密切,但是两者存在一些重叠.焦虑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对周围环境变化过度敏感与担忧,而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快感缺失(无法体验到快乐),动力下降。快感缺失与大脑的奖赏系统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快感缺失的研究主要围绕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投射,包括VTA、腹侧纹状体、OFC等多个脑区。
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心理动力学假说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的理论,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系统家庭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 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理解所有强迫症的关键。当本我的情欲与攻击驱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调节这类驱力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假如这些防御机制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为了替代本能欲望冲动,强迫症性冲突就产生了。由于本我要寻求的表现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所以,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强迫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状。当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时,则表现为癔症的转换性症状;焦虑被分离出意识时,则表现为癔症的分离性症状;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则表现为恐惧症;当焦虑被隔离开时,则表现为强迫症;如果焦虑被直接体验,则表现为焦虑。这些症状可理解为”妥协形成”或自我企图来整合自我驱力、超我与现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