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的心理治疗师,谈一例治疗案例,他是怎么把担心塑料有毒的患者,调整过来,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心理治疗有两大著名疗法。

1.认知行为治疗,这是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认知治疗通过纠正患者的一些错误认知,改变患者追求完美,过分关注细节,以及灾难性联想等思维方式。而行为治疗则是有一定的程序,比如系统脱敏以及冲击疗法。

2.森田疗法:需要提醒的是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森田疗法,比如焦虑比较明显的患者,因其情绪不稳定,是不适合森田疗法的。再者森田疗法讲究悟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其中的要领。王医生提到,强迫症患者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严重的强迫症患者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而且治疗必须是持续的。患者应尽早治疗,积极采取“自救”措施

这位女患者,总是担心所有塑料都有毒,怕让小孩子沾到;每次给孩子烧水冲奶粉,要先把水管里沉积一夜的一段沉淀的水放几分钟再接上清洁水。接受过当地心理分析师的精神分析,情况没有好转,担心反而越来越重,后来经介绍找了一个心理师咨询三次,成功地调出了幻视幻觉,吓得她丈夫再不敢让她去了。后来辗转找到我,跟她聊了三次基本上没事了,她说:“你这办法挺好,不揭伤疤,也没见你治病就好了。”她想孩子了,想回家,为了巩固疗效,就让她又请了几天假。

因为好的比较快,第三天晚饭后,她丈夫又开始用我的调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分析,只是效果是反着的,很快就把患者的幻视幻觉又勾出来了。她去卫生间的时候看到卫生间的镜子里有鬼,出来又看到电视机里有鬼,吓得躲在床头用被紧裹身体,缩成一团,只露两只眼睛和脑壳。

第二天应她丈夫的要求,我来到她家里,我进门一看,电视机用透明胶和报纸糊着,我一边问怎么回事儿一边顺手要去撕报纸,这时候蜷缩在床头的病人突然大叫:“不要揭,有鬼!”我没有再去动报纸,坦然地笑了笑坐了下来。

说话不到三分钟时间,我看着病人把被子慢慢落到了下巴,我顺势直言:“现在你已经没事了,把被子直接拿掉就行了,不会害怕了。”她很自然地打开了被子,把她丈夫看得目瞪口呆,摸着下巴自言自语:“奇怪!这就没事了?”

我站起来顺手撕掉了糊在电视机上的报纸,接着说:“现在电视上没鬼了吧?”结果病人没任何不适。“卫生间镜子上的报纸你们自己撕掉就行了。”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心理辅导要么做到心理平衡,要么做好内归中正,做心理工作如果不知道心理平衡的规则,既看不透,也做不好。太热了就来点凉风,太冷了就来点暖气,她丈夫恰恰相反,别人冻得寒颤,他再泼点凉水,明明她害怕塑料有毒,他再去分析她害怕的原因,今天的害怕就是以前的原因,顺着难受往前挖,哪里难受抠哪里,三十不对看二十,二十不对看十岁,一直分析到五岁的时候母亲上吊自杀,这时候脑海里就开始出现了枯树和死人的面孔。他以为是找到了病根,挖掉病根就好了,岂不知生命是连续的,病根找不尽,挖不完。一种挖法是单线挖掘,这一世找不到病因就看前世,前世找不到病因就看前前世;另一种家族式挖掘法,病因不在你身上,那就查找原始家庭,原始家庭找不到原因就看父母的原始家庭,祖宗八代扒拉个遍也查不到原因,那就只能立个祖先牌位问类人猿了。

中性和令人厌恶的刺激成对联结,就会产生一种促进防御行为的焦虑驱力;反过来,防御行为会通过减少条件性厌恶性刺激引起的焦虑而得到加强。为了消除防御行为,有必要彻底消除其潜在的焦虑。

说起精神分析似乎就等同于”童年阴影“,等同于”解梦“,等同于”一切都是因为性“,这的确给精神分析笼罩了一层”伪科学“的色彩,现代心理学也并不广泛支持弗的理论,但这其实是世人对它的误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心理现象的追根溯源——弗认为几乎所有个体心理问题都可追溯至生、死、性这三种本能——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其理论的对错,但将心理问题赋予生物性,追溯至伊底本能的研究方法,其意义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

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其实精神分析法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毕竟心理治疗与生理治疗不同,不是医生看了症状就可以开方子,已影响行为,但还不至于病态的心理治疗中,其实没有”对症下药“这一说。在大部分案例中,”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医生的职责并不是告诉病人,她的哪些心理是错的、负面的,要如何避免和改正,那不就成了小学老师了?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所要做的是慢慢引导病人,启发他们发现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发掘自身心灵的力量来克服这一问题——精神分析法是引导途径的一种,途径本身没有对错。心理治疗的治愈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医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每个病人都拥有那种心灵力量的。

心理分析是应该的,但不是揭伤疤,更不能揭开伤疤撂在那里让病人痛,必须有个整体的框架和明确的方向,否则双方都受罪。且不说这种方式好不好,起码我觉得挺麻烦。我的观点是:当下既是过去的果,也是未来的因,当下包括生命的全部。因此,只解决当下就足够了,别再挖坟掘墓弄得人鬼不宁。再者,心理分析不是分析别人,而是觉知自己。分析别人永远不清晰,因为你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会全面正确地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呢?而精神力学是以自然规律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反向平衡的原理为依据。只需要知道对方不良的真实感觉即可,导致不良感觉的原因知也可,不知也可,然后良性互动就行了。

比如这位强迫症患者,就是担心、焦虑、恐惧等,你要帮他调理,你担心焦虑恐惧吗?意思是说她全身冰凉,你也冰凉吗?你和她一样冰凉怎么给予温暖?她心寒,你比她还心寒怎么温暖人心?这个案例中,首先不去分析病因放大负面;其次她出现幻视的时候,你比她还恐惧,这是雪上加霜。所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工作者,必须有着强大的心力和明确的方向。

再就是她做的三次心理咨询,第一次做的是心理测试。当你相信和接受心理测试的时候就已经上套了,因为用死的指标来衡量活的精神,那不就是刻舟求剑的现代版吗?“你有中度抑郁。”“你有严重焦虑。”“你有明显的自闭倾向。”这难道不是负面暗示吗?一个正常人突然与孩子走散了,这时候去进行心理测试,肯定是重度焦虑症,必须马上住院,家属必须形影不离,严格看护。这样的测试能准确吗?能不被定性吗?

第二次做的心理分析,分析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跟忆苦思甜报告会一样,哭完以后回家晚上不敢睡觉了。我的观点是:要想让某件事从你的世界里消失,就不要对它用心。分析就是执着,强调就是放大,不管是“你还记得谁谁谁的名字吗”还是“你必须把谁谁谁的名字忘掉”,都是在放大谁谁谁的信息。我的方式是“多种庄稼少拔草,庄稼茂盛草就少”。

第三次是意象对话。这次副作用比较大,看到的是一棵枯树和山坡上的骷髅,从此枯树骷髅挥之不去。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应用的人,每次都在不经意地放大不良信息,只有越来越痛苦。

因为心理是内心的变化规律,是情感规律,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衡,所以,要解决对方的不良心理,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心理和良性互动就行了,没必要那么仔细地了解患者的心理。谁没有过痛苦的经历?只要心力强大,时间久了化不化心结都能走出痛苦的困境。

只有深入领会中正立德和情感互动,修得本能的洗礼和升华,才能在互动中很好地掌握和应用。认识了情感就认识了自我,管理好平衡才管理好命运,知我则知世界,大善无厄,大智无疑,规矩永存,本该如此。

我一直能够理解心理疾病患者的症状和不当行为,因为觉得他们是有心理障碍的人。但理解不了所谓的正常人的行为举止,比如撒谎,犯贱,吐口水,东西随意乱扔,做事拖拖拉拉,背后插口舌,无所顾及地随地大小便,爱占小便宜,随意乱停车,抽烟嗜洒等等。后来才明白,其实这些感觉和神经症患者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没达到一定程度,没有被医学定义为病症而已。知道真实感觉对想法和行为的影响,再看待别人的行为和认识自己就不一样了。其实我们平时做事也只是做事,并没有注意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感觉才是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的主导力量。

对于强迫症治疗的问题学术界也有很多争议,那么究竟强迫症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还是心理治疗为主呢?一般医院都是采用药物配合心理治疗共同来治疗的。至于是药物治疗为主还是心理治疗为主,要视病人的自身情况而定。症状比较轻,对强迫症认识比较充分,或者对心理治疗悟性比较高的患者可以单用心理治疗,当然也可以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症状比较严重,焦虑特别突出的患者,就必须先服用药物稳定患者情绪,再进行心理治疗。中性和令人厌恶的刺激成对联结,就会产生一种促进防御行为的焦虑驱力;反过来,防御行为会通过减少条件性厌恶性刺激引起的焦虑而得到加强。为了消除防御行为,有必要彻底消除其潜在的焦虑。

一个成人强迫症是不断重复别人的话,就像鹦鹉学舌,你说什么他重复什么,即使是骂他的话,他也要重复好多遍。父母带他来找我的时候,他很不情愿,对父母说:“不用去,去了也没用,你们根本不懂得我们这种人心里的感觉。我认为强迫症在医学上是治不了的,因为这根本不是病,是我们这种人自己想象出来的。”

他们的描述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精神分裂,精神分裂不一定就是疯子,只是内心两股力量的不和谐而已,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存在误解。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不和谐状态,只是习惯了而已。即使在神经症患者当中,大多数人不是非常细心也体会不到两股力量,只有症状比较突出,内心比较细致的人能够体会到。尤其是症状很轻的人,基本上不会有两股力量的体会。尽管多数人没有达到两股力量明显对抗的程度,但他们已经知道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处理那种导致各种症状的不舒服的感觉。所谓的正常人的行为举止又何尝不是因为潜藏意识之后的真实感觉呢?

看上去他们似乎症状很乱很复杂,其实根源是一样的,只要路子对,只是时间问题,起码按精神力学路子去当前还没有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