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
强迫症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避免焦虑的尝试
强迫行为往往带有迷信的成分,患者感觉他们不断的检查、计数或清洁会以某种方式“阻止不好的事情发生”。通常根本不清楚“某物”可能是什么。
强迫症可以理解为对不进行活动的极度恐惧(无论是清洁等体力活动还是计数或检查等脑力活动)。对不屈服于强迫的恐惧驱动了强迫。
强迫症经常在非常严重、相当严重或几乎不明显之间波动。当背景压力水平很高时,情况往往会恶化,因此,了解客户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压力,以及客户没有满足什么基本的人类需求,总是一个好主意,这样你就可以在需要时帮助他们。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可持续多年,或时轻时重。病前性格特征明显,发病年龄较早和病程较长者愈后欠佳。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步减轻,病前有较明显精神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不显著病程;较短无阳性家族史者的症状也有可能自发缓解。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本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并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无法摆脱。
强迫症致病的几种主要假设
(1)观察学习假设: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中性和令人厌恶的刺激成对联结,就会产生一种促进防御行为的焦虑驱力;反过来,防御行为会通过减少条件性厌恶性刺激引起的焦虑而得到加强。为了消除防御行为,有必要彻底消除其潜在的焦虑。
(2)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3)Rachman-Hodgson假设:RH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面的共同作用。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4)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 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理解所有强迫症的关键。当本我的情欲与攻击驱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调节这类驱力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人类刚刚产生之初的时候,正因为焦虑,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和和发展。 所以,焦虑和恐惧不同,当它产生时,人们往往说不清自己焦虑的是什么。当焦虑被隔离开时,则表现为强迫症;如果焦虑被直接体验,则表现为焦虑。这些症状可理解为”妥协形成”或自我企图来整合自我驱力、超我与现实的结果。假如这些防御机制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为了替代本能欲望冲动,强迫症性冲突就产生了。由于本我要寻求的表现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所以,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强迫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状。
(5)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已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强迫症的产生可能就是如此。
经典的条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症看作是学得的恐惧反应。华生做过一项实验,一个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仅九个月,身体健康,天不怕地不怕。他们趁Albert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敲响一面铜锣,这声突如其来的巨响终于把小Albert吓哭了;不仅如此,配合铜锣刺激,他们还使Albert学会了对先前并不害怕的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经过3个月的反复实验,这种恐惧反应甚至进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动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条件作用的观点是,受到强化的行为就容易保留下来。这在强迫症中看得最清楚:强迫礼仪常常是一种可减轻充满恐惧的强迫性思维的行为,所以不管这个行为多么愚蠢或不合理,它还是继续下来。例如,患有强迫性核查症状的病人,会不断地检查他们是否把门锁好,是否把衣服叠好,是否把灯关掉等等。他们需要以固定的、礼仪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们被这种需要困扰着。Roper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试的检查反应。在被试的仪式动作前后对他们进行估量,可以发现核查前焦虑有明显的增长,而在核查后焦虑有所减轻。这说明他们的强迫性核查行为在得到强化。通过强化习得的强迫症行为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是偶然的结果。研究发现,有复视等癔症症状的飞行员似乎有一种与焦虑来源直接有联系的症状;与此相反,许多强迫症状只不过是变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结果。
(6)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
(7)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8)遗传在本病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2%-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9)生化研究: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沙明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
(10)神经信号传导研究: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强迫症的病理原因,冯国平的研究小组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敲除了Sapap3基因的小鼠,居然出现了类似人类强迫症的行为——小鼠反复抓自己的脸,直到毛皮破损,甚至流血,还无法停止,同时还会焦躁不安。
流行病学
一般认为每五十个人中就会有一人得过强迫症,比如英国就有100多万强迫症患者,青少年患病率很高,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患强迫症在成年前都可康复,国外报道发病率为2%,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发病率至少10%,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英国球星贝克汉姆都曾得过强迫症。强迫症也可能与肛门滞留人格有一定关系。
人群特征
强迫症多在30岁以前发病,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