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有超过2.64亿各个年龄的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它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大因素。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居多。抑郁症可以引致自杀。目前对中度和重度抑郁症已具备有效的心理和药物治疗方法。

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有超过2.64亿名患者。抑郁症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中挑战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尤其是,长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疾患。患者可能会受极大影响,在工作中以及在学校和家中表现不佳。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每年有近80万人因自杀死亡。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受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因素都可引起抑郁症.如遗传因素引起的内源性抑郁症,如突发事件、重大打击引起的反应性抑郁症,如躯体疾病引发的继发性抑郁症。

尽管已知有治疗精神障碍的有效方法,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76%至85%的抑郁症患者仍未获得治疗(2)。影响有效治疗的因素有:缺乏资源,缺乏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人员,以及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等。不能作出准确评估是影响有效治疗的另一因素。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国家中,抑郁症患者经常不能得到正确诊断,还有些非抑郁症患者常常会被误诊并被误开抗抑郁药。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在世界各地,抑郁症和其它精神疾患负担不断加剧。世界卫生大会在2013年5月通过的一份决议中呼吁在国家层面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处理精神疾患问题。

类型和症状

根据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可将抑郁发作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

另一个关键区别是看抑郁症患者是否有躁狂发作史。这两类抑郁症都可以是慢性的(即延续较长时间),时有复发,尤其是在无治疗的情况下。

复发性抑郁症:该病症涉及反复性抑郁发作。在发作期,患者心情郁闷,丧失兴趣或享受感,且精力不足,连续两周以上乏力少动。许多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焦虑症状、睡眠和食欲紊乱,并可能会有负罪感或自我贬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医学诊断无法解释的症状。

根据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可将抑郁发作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轻度抑郁发作者继续从事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有一定难度,但也许不会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在重度抑郁发作期间,患者不太可能继续从事社会活动、工作或家务,即使从事这类活动,程度也有限。 双相情感障碍:这类抑郁症通常有躁狂期和抑郁期,在两者之间有情绪正常期。躁狂发作时,情绪亢奋或烦躁,过度活跃,急于表达,自尊心膨胀,睡眠需求减少。

如今,抑郁症已经是一种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已有超过3亿人患上了抑郁症,患者人数,从2005年至2015年间,增加了18%以上。更严重的是,每年有近80万抑郁症患者,因无法忍受病症的折磨,最终选择了自杀。
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
每2分钟,就有1名抑郁症患者自杀,抑郁症真的那么可怕吗?难道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说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无外乎两种方法,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虽然医学界已经证明这两种方法行之有效, 但全球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了有效治疗。
缺乏资源,缺乏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人员,以及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等,是影响多数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因素。另外,在很多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中,抑郁症患者甚至不能得到正确诊断。
这些现状似乎从侧面反面出抑郁患者的无助,或许对这些精神病患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如果有人能够对他们感同身受,并且有足够的抗抑郁经验,那就真的是福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