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聊聊抑郁症”,是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剧,全球抑郁症患病总数日益增多。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3亿多人受到抑郁症困扰。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许多人把它称为“心灵感冒”。如今,心灵感冒已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终究是少数,普通人群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普遍,却也更容易被忽视。据统计,在中国,抑郁症患病人群超过3000万,近1/4的大学生曾经历过抑郁情绪。
与高发病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抑郁症临床识别率和就诊率都比较低。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30%,抑郁症人群就诊率不足10%。造成这一反差的关键是认识上的问题。心理医生配置不足,社区医生对抑郁症识别不高,患者又往往抱有病耻感,认为抑郁症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偶发,忽视了治疗。
抑郁症肯定是可以治愈的,前提是患者积极配合,用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心因性轻度抑郁症不需要药物治疗)。通常情况下,首次发作的抑郁症经过6到12个月的治疗,再经过6到12个月的缓慢减药期,是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的。不过数据告诉我们,的确有患者的抑郁症终身不再复发;但也有很多患者在持续服药;甚至还有些患者,药物对于他们来说起的作用相对甚微。有很多因素(个体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对药物的敏感性等等)导致其中的区别。
抑郁症也是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疾病,是一种病理性的抑郁障碍。有的学者认为,正常的抑郁与病理性抑郁是一个连续谱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精神病学认为,正常的抑郁与病理性抑郁是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出现病理性抑郁具有不同的原因,二者不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一般判定病理性抑郁要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区别正常的抑郁情绪与病理性抑郁.
心灵感冒是不治之症吗?非也。临床经验表明,80%的患者如果经过规范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很多轻度抑郁症通过专业人士的心理治疗就能治愈,关键是及早发现,正确对待。
治疗抑郁症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些心理上的“患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别让普通的“心灵感冒”引发更多“并发症”。
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要从三个“维度”综合考量。第一维度是要判断他是否符合抑郁症的症状标准,核心症状有三条: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愉快感的缺失;身体觉得疲乏无力,感到精力不够用。其次是附加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对前途悲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一个患者如果符合至少两条核心症状、两条附加症状,就符合轻度抑郁症的诊断症状学标准。
首先,防病治病都需要专业医生。心理健康服务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工、职业康复师等都应被合理纳入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心理健康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构建这一服务网络的前提。
其次,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服务机构。在日本,有许多提供抑郁症治疗和交流的非营利组织,抑郁症患者通过聚会,交流心中的各种压力,排遣郁闷。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最后,抑郁症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社会、家庭、个人,都应当正确认识、看待抑郁症。大家“一起来聊聊抑郁症”,也许会对抑郁症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