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抑郁症进入公众视野,大概也就是最近十几二十年的事。

抑郁症也是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疾病,是一种病理性的抑郁障碍。有的学者认为,正常的抑郁与病理性抑郁是一个连续谱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精神病学认为,正常的抑郁与病理性抑郁是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出现病理性抑郁具有不同的原因,二者不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一般判定病理性抑郁要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区别正常的抑郁情绪与病理性抑郁.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这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之前,大家不了解这种病,以为就是情绪低落,不开心。后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才逐渐为人所知。但仍有不少人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得了抑郁症不要紧。

实际上,抑郁症由于可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绝不可小觑。专家说过,如果你问一个重度抑郁病人,要是被车撞了怎么办,他们的回答会是“那没什么”,甚至还觉得挺好。有机构调查称,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概率比普通人高20倍。

什么是显著持久的抑制?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者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更加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近半数患有抑郁症。

因此,抑郁症绝非可以忽视的小病。不过,只要全社会重视,加强心理疏导和治疗,注重调节心情,积极防范,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可以远离抑郁症的。而要想应对和治疗,有个前提,就是把早筛调查工作做到位。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

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中有一项广受关注,就是提出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评估。

也就是说,加大筛查力度,争取早发现、早干预。防控关口前移,在抑郁症刚露头时及时应对,就能实现治疗的最优化。不然很多人可能连自己得了抑郁症都不知道,更遑论治疗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罹患抑郁症呢?上述方案里提到这么几个重点人群——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这些人群有个共同点,就是压力大。

青少年有学业压力,而且因为年少,内心建设可能差点儿事,心态容易崩;孕产妇雌激素水平变化大,有哺育压力,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尤其现在小孩教育问题,想想就头大;老年人有孤独的压力,与社会渐行渐远,成为边缘,缺少抚慰,老年抑郁随之而来;高压职业人群,则是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细数这四类人群,少说也得占据了中国人口的半壁江山。因为抑郁症的潜在影响人群规模这么大,所以哪怕发病率很低,具体病人数也是很可观的。这时回头再看国家卫健委出台的这个方案,就明白恰逢其时了。衷心希望抑郁症能尽快纳入体检项目,越快越好!

如何预防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

首先,不管你理不理解,不管你认不认同,全世界抑郁症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方法都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回避药物治疗是不科学的,当然也不会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当然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快速降低自杀意念为目的的药物治疗。

在日常的治疗生活中,患者的家人要给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让她感受到希望,不要长篇大论的讲一些大道理,抑郁症本身就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你的大道理很可能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注意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如果患者突然表现的很轻松,而且言语中有交代后事的意思,很有可能她已经决定了将要实施自杀行为。当然很多患者也有写遗书的习惯,因为他们的自杀有些时候都是经过长时间斗争的结果,所以一旦发现遗书,没有其它考虑,尽快送入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生命对于我们任何人都是只有一次的,经不起我们重新来过,我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对待身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杀,依靠家人看护是一定看不住的,所以要到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物理治疗,比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快速缓解患者的自杀意念,缓解患者的自杀风险。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是一种防御方式,或许可以称之为终极防御。